關注競網集團公眾號
獲取更多營銷干貨資源
2022年10月14日,“BOSS前瞻說”第二課在長沙開課。GPS-IE管理改進系統聯合發明人,改進咨詢聯合創始人、CEO,管理暢銷書《管理的邏輯》、《改進》第一作者,IPP國際顧問認證項目創始人、導師丁暉進行了主題為《極簡戰略落地》的課程分享。
以下內容為老師現場分享干貨:
在企業經營中,你是否有遇到以下問題:
戰略規劃不到位,做到哪里算哪里?
老板有戰略思路,下屬沒落地策略?
目標設定拍腦袋,目標分解靠攤派?
組織跟不上業務,部門協同打亂戰?
本期《極簡戰略落地》課程主要圍繞達成戰略共識與實現戰略落地兩部分,為企業在戰略規劃與執行中常見的難點、痛點、堵點進行分析及改進建議。
1、達成統一的語言
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,就是建立統一度量衡、文字等標準,本質上是在統一國家治理的語言標準。企業在管理上也應該如此,因為企業每個部門、每個員工可能對于戰略都會有不同的理解,而統一語言就是將企業內部對戰略的共識、對事物的認知形成統一,以同一體系的語言去思考問題和執行戰略。
語言是由一系列名詞以及名詞解釋構成,整個團隊共同認可約定俗成的一套標準。若企業未能形成統一的語言體系,就無法對新員工進行同頻對話,容易產生“語言排異”現象,進而導致組織無法支撐起戰略和人才流失。
1.2重新定義“問題”
很多企業會把經營不善歸根于“問題”,例如“疫情影響”、“員工素質偏低”、“員工流失嚴重”等。其實在很多時候,企業遇到的問題都不能稱之為問題,更多的是“癥狀”,甚至有些連癥狀都不是,只是階段性的某種情緒的表達。管理中有六個基本的概念:癥狀、問題、原因、策略、計劃和結果。
3、戰略選擇
3.1不同發展階段的戰略選擇
企業戰略可以根據不同的階段來進行描述。萌芽期關鍵在于概念,需要開發部來塑造,指向是業務原型;起步期強調的是性價比,通常由銷售部來驅動,指向新客戶;發展期需要注重滿意度,由交付部門維護,指向老客戶的長期服務或二次購買;成熟期強調差異化,將由技術部支撐滿足客戶的差異化需求,指向是新模式。
在戰略轉型過程中,第一步是銷售驅動,第二步是服務驅動。服務驅動的本質就是可承諾,找到客戶的痛點,對交付進行升級和優化,站在客戶的角度去讓客戶放心,從而對組織產生信任和依賴。從銷售驅動走向服務驅動,需要通過高額的客戶滿意度和明顯的差異化特征,并給予客戶可承諾的交付。
3.2不同業務組合的設計原則
隨著企業戰略的升級,業務的數量和種類也開始發生變化,此時很多企業會開始走向多業務擴張的道路。開發多條業務會滿足企業“做大做強”的內心渴望,但是“做大”和“做強”之間似乎并沒有必然的邏輯,能夠“做大且做強”的企業是少數,多數處于“大而不強”的狀態。企業的業務可劃為四個分類:基礎業務、個性業務、貴族業務和明星業務。
這四大業務之間可以相互轉化,基礎業務可增加一些功能成為個性業務,個性業務通過外部合作形成貴族業務,貴族業務通過標準化、流程化和信息化形成明星業務,過氣的明星業務通過降低某些配置又可以成為基礎業務,幫助企業更好的獲客引流。企業需要建立起持續開發明星業務的能力,匹配其他三大業務進行協同,才能激烈的競爭環境中始終保持優勢的地位。
4、戰略描述的四大支撐
支撐起企業戰略的往往有四點,分別是機制活力、組織能力、產品張力以及客戶潛力。管理者需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,串聯起機制、產品、組織與客戶,進而實現戰略的有效解碼。
戰略描述的四大支撐:
機制活力是戰略的基礎,主要由分配機制決定,不僅包含企業內部的分配機制,也包括企業外部的分配機制。
組織能力是戰略的關鍵,是由經營、管理和技術三個方面構成,經營推動外部創新,管理增強內部復制,技術決定未來策略。
產品張力是戰略的載體,不僅僅指原材料,還包括服務體系和交付工藝,隨著客戶需求和競爭態勢的變化而持續優化。
客戶潛力是戰略的源泉,除了新客戶的潛力之外,還包括老客戶的潛力,前者靠銷售和服務驅動,后者靠產品和技術驅動。
1、確定關鍵職能的“生意模式”
關鍵職能部門要有“外包思維”,不要把自己看作是一個職能化、任務導向的部門,而要把自己看作是能實現戰略目標,能夠獨立交付價值的外包公司。因此每個部門需要理清楚產品是什么,客戶是誰,標準是什么,收益是什么,責任有哪些。同時也要圍繞這五點展開結果描述,講清楚自己創造價值的“生意模式”。
1.1重新定義“產品”
產品是本部門能夠獨立創造的價值載體。舉例來說,汽車是銷售部獨立創作的價值載體嗎?不是,汽車是生產部或技術部獨立創作的價值載體,銷售部的產品不是“汽車”,而是“銷售方案”,汽車只是銷售方案這個產品的原材料。因此,銷售部圍繞“汽車”本身來分析討論市場是沒有價值的,而應該跳出“汽車”本身來思考整體的解決方案。
1.2重新定義“客戶”
客戶的定義應該是你為誰產生價值,誰就是你的客戶??蛻艨梢苑譃閮纱箢?,一類是外部客戶,另一類是內部客戶。同樣以汽車公司的案例來說,銷售部的客戶肯定是外部客戶,也就是購買汽車的消費者;而生產部或技術部的客戶則應該是內部客戶,也就是你要交付的對象。比如引擎、變速箱和底盤是由生產部制作并由裝配部組裝在一起。如果將生產部想象為一個獨立的組織實體,則生產部的客戶就是裝配部,而交付的產品是引擎、變速箱和底盤。
2、用“驅動公式”分解業務過程
在工作當中,當某個領導提出了一個問題希望大家參與討論的時候,每個人都會熱烈的發表見解,并且給出不少自認為很有價值的意見,但幾乎每個人都表示不會對結果負責任,把決策的鍋甩給了老板。這種只管建議卻不負責的行為稱為“語文式思維”,即用一堆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看法、想法,但語文卻沒有統一的標準答案。在企業經營當中,企業應該轉化為數學式思維,因為數學可以有標準答案,能夠使我們以結果為導向。
舉例來說,在入住率達到80%以上的小區里,有家小賣部一年營業額達到50萬,刨除成本凈賺8萬。接下來老板如何能夠讓收益連續三年翻番呢?
如果用數學思維來解答,可以列出公式:小賣部的銷售額=成交客戶數*客均消費次*次均消費額,第一年是小賣部的起步期,起步期強調銷售驅動,因此這個階段的重點工作是增加人氣,可以通過低價引流的方式解決“成交客戶數”的問題;第二年隨著小賣部逐漸穩定及入駐的業主增多,小賣部也進入到發展期,要開始考慮與同行競爭的問題,發展期強調的是員工能力驅動,需要解決“客均消費次”的問題,可以通過附加服務來提升數據;第三年度過了服務競爭的階段,那么將迎接強調技術驅動的成熟期,需要提升“次均消費額”,所以可以通過調整商品結構等內容完成導流。
這個數學公式稱為“驅動公式”,所形成的要素就稱為“驅動要素”,驅動要素具備四個特點,簡稱SCRM,S指“穩定性”,即在相當長的時間里,這些要素可以不變化;C指“可控制性”,即這些要素都是通過自身的努力能夠提升的要素;R指“結果性”,即只要這些要素提升了,必然會帶來結果數據的變化;M是“可衡量性”,即這些要素都能夠用數據來測量、統計和評估。
3、管理儀表盤
管理者想帶領團隊圍繞公司戰略目標“跑長途”,就需要“儀表盤”來指引過程中的決策行為。管理者要根據“管理儀表盤”來配資源、找策略、訂計劃、做評估等,同時它也能監控戰略的執行進度,精準的界定問題、分析問題、解決問題、獲得結果。
要想做出合格的“管理儀表盤”,就不能僅僅依靠結果性指標,還需要制作過程性指標,甚至要做到行為性指標。管理者需要在面對新業務、服務新客戶、帶領新團隊、開發新市場時不依靠固有經驗也能夠有效的從現狀達到目標。
\ | /
★
1、戰略不是企業家一個人拍板的,而應該是跟團隊共同確定的。企業家可以先提出大概的戰略方向,再與團隊共創,對戰略進行精準描述。例如服務哪些客戶,制造什么產品,創造什么價值等。
2、在企業戰略發展過程中,重點應該圍繞組織的沉淀和戰略的選擇。選擇的背后就是價值觀,是主張價值導向還是機會導向。價值導向是有根的,機會導向就是什么掙錢去做什么,這個就是我們選擇的邏輯。組織沉淀與優化便是為了匹配所選擇的戰略渠道。
戰略是決定企業經營活動成敗的關鍵性因素,而企業經營戰略的選擇是否科學,是否能夠同頻到各個部門并進行有效的落地實施,這也是戰略執行過程中的重要問題。本期“BOSS前瞻說”第二課《極簡戰略落地》正式結束,希望通過老師的干貨分享能夠幫助企業做好戰略解碼,實現戰略的有效落地。
掃描圖中二維碼
立即觀看全程直播